坊間各種「冬蟲夏草」產品標榜保健功能,衛生署為「冬蟲夏草」產品正名,規定若不是使用「中華被毛孢」菌種,就不能標示「冬蟲夏草」名稱。這項規定於2年後上路。
近年冠上「冬蟲夏草」名稱的保健產品四處販售,不過,很多並非直接以中藥材冬蟲夏草製成,部分使用菌株發酵製成的菌絲體製作產品,包括知名品牌產品。
非冬蟲夏草製 須加註
為避免民眾白花錢,衛生署最近公布最新管理辦法,要求所有不是直接以中藥材冬蟲夏草製成的菌絲體產品,必須加註「本產品非中藥材冬蟲夏草製品」,新規定也要求,除了使用學名Hirsutella sinensis(中華被毛孢)菌種之外,使用其他菌種的業者,必須證明確實來自於冬蟲夏草分離出來的菌株,才可稱冬蟲夏草菌絲體,否則只能叫做「蟲草」菌絲體。
衛生署考量業者,訂定緩衝兩年後正式上路。未來未依規定標示者,可令下架回收改善,若限期不改善,可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罰3萬至15萬元不等。
不過,消基會祕書長陳智義認為,「揭露正確資訊」沒有緩衝期可言,既然已確認特定菌種才叫冬蟲夏草菌,當然應立刻正名、讓大家知道。
真菌寄生在蛾幼蟲上
「冬蟲夏草」是蝙蝠蛾科昆蟲的幼蟲感染冬蟲夏草菌後,在冬季潛入土中,死亡後蟲體上形成菌核,即所謂的冬蟲,隔年春天,蟲體頭部長出有柄、棒狀褐色的子實體稱為夏草,一般而言,天然冬蟲夏草僅在大陸西南方、尼泊爾、不丹與印度東北少量產出。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指出,冬蟲夏草有類似蝌蚪與青蛙的兩階段,前階段是菌絲體、後階段是子實體。冬蟲夏草菌要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先長出菌絲體,最後長出「子實體」,就是民眾看到的蟲體上面長出的棒狀物,這才是中藥的冬蟲夏草。凡是申請做為科學中藥的冬蟲夏草,都經過「基原」鑑定,可確保其原料無誤。
這些菌如果沒有寄生在蝙蝠蛾幼蟲身上,不會長出子實體,只會發展出一大堆菌絲體,坊間不少「冬蟲夏草」產品都是這類菌絲體產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宇敏博士則不解,明明科學上真正的冬蟲夏草菌只有一種,為何衛生署要越管越混亂,擴大同意「能證明分離自冬蟲夏草的菌種」都算?
近幾年因大陸經濟崛起,冬蟲夏草使用量大增,價格被炒作,市場價格飆升,一台斤動輒二、三十萬台幣,上品甚至一台斤叫價四、五十萬至百萬,功效也從傳統中醫的保肺、益腎、補精髓、提升免疫力等,被擴大解釋到可以抗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幾乎什麼病都能醫。不過,專家認為,不需迷信,金針菇也富含菇類多醣體,打成汁來食用,也有不錯的保健功效,建議民眾選擇有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
- Nov 15 Tue 2011 15:09
【中藥用藥安全】冬蟲夏草產品 2年後正名-若不是使用「中華被毛孢」菌種,就不能標示「冬蟲夏草」名稱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