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807_food_040

享用美味海鮮,注意衛生安全防中毒

對許多喜歡吃海鮮的饕客而言,「生蠔」可說是海洋中的美味珍饈,在全球各地也是廣受歡迎美食排行榜的常勝軍。台灣的海產或燒烤餐廳中,經常可見生蠔的蹤跡,更是自助式餐廳(Buffet)裡客人爭相搶食的佳餚。

生蠔就是牡蠣,也就是俗稱的「蚵仔」或「青蚵」,是一種生長在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的濾食性貝類水生動物,在全球各地河口附近的海岸都可看見,但是因品種或生長環境等因素,各地的牡蠣體型大小不同。

台灣產的牡蠣體型比較小,一般不會當作生食用的「生蠔」。餐廳供應的「生蠔」體型較大,台灣並未生產,大多仰賴進口,主要的出口國則是美國。今年上半年,共有5個國家的生蠔類產品(約566.28公噸)輸入我國,以輸入重量計,從美國輸入的最多,約占輸台總量的53.25%,其次依序為韓國占36.07%、日本占5.07%、加拿大占3.17%,法國僅占2.44%。

由於生蠔的生長環境是在海水或鹹淡水交界的處的濾食性貝類水生動物,因此體內會蓄積環境中的污染物,包括化學性的污染物,如工業排放廢水中的化學物質與重金屬、耕作或養殖使用藥物的殘留,還有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如細菌與病毒等,因此養殖生蠔的環境水質,必須有特別的要求與監控。而此類產品輸入時,化學污染物殘留、重金屬與微生物等,都是輸入查驗的檢驗項目之一。

在海鮮食品中,魚貝類易受生長環境中的微生物(細菌與病毒),例如諾羅病毒(Noroviru)、腸炎弧菌等微生物所污染,未經加熱殺滅,或以加酸、醃製等可以讓致病原不活化的調理加工方式處理,或是保存與調理過程處理不當,就很容易滋生微生物,一旦不慎直接生食,就可能造成急性食品中毒。

以諾羅病毒而言,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評估,有57%的諾羅病毒是經由食物傳播、16%為人傳人、3%則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而容易受到污染的食品有:即食食品、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及生鮮魚貝類。

萬一被此病毒感染後,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和水樣不帶血腹瀉,全身性的症狀則有頭痛、肌肉酸痛、倦怠等,部分病患會有輕微發燒的現象,症狀通常持續24到72小時,但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年人,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

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食管局)建議,生食海鮮食品的風險高,民眾最好不要生食。在享受美味生猛的生蠔時,一定要注意衛生安全,當餐飲業者供應生食海鮮時,應選購並確認來源食材的衛生安全品質,還要注意相關產品污染資訊。民眾選購生鮮魚貝類時,也要注意產品衛生及保存狀況,萬一發現賣場攤商的貨品沒有妥善冰存的話,就不要購買。無論是在家或外出飲食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確實洗手,並儘量避免生食,在家調理生鮮水產類食品時,就要清洗乾淨、徹底煮熟之後再食用。

萬一民眾發生疑似因食品不潔引起的急性食品中毒時,應迅速就醫,醫療院所會通報地方衛生局,包括病患主訴的飲食內容、地點與醫師診斷原因,衛生局就會依通報採集可疑食材檢體及患者人體檢體進行檢驗,調查病因物質及原因食品,民眾也可透1922專線,尋求食品中毒的相關協助。日前發生餐飲業者「饗食天堂」的食品中毒事件,衛生局接獲通報時,立即前往進行環境及作業人員衛生稽查,未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之情節者,並開立限期改善單,輔導業者加強衛生安全管理。食管局也與疾病管制局合作,透過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釐清食品中毒的發生原因。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53期】(歡迎訂閱)

arrow
arrow

    用藥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